“丝路海运”海铁联运天天班。
2018年“丝路海运”航线首航。(本文图片由 福建省港口集团 提供)
9月8日,记者从第七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上获悉,截至目前,“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达148条,通达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座港口;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突破2万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2400万标箱;散杂货航线货物吞吐量约2700万吨,贸易额约260亿元人民币;联盟成员达367家,涵盖航运、能源、制造、互联网等多领域。
本届论坛以“港航畅丝路,商贸通四海”为主题,开展主论坛、专题论坛、2025“丝路海运”圆桌会议、港航贸对接会等系列活动。来自国内外港口、航运、物流、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新方向。
综合物流服务成效显现
论坛上,第十五批15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正式发布,14家“丝路海运”联盟新成员授牌,27家境内外单位和企业参与的10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丝路海运”正展现出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蓬勃的生命力。
据了解,“丝路海运”成立于2018年12月,是国内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自启动以来,“丝路海运”建枢纽、拓通道、强联通、扩辐射,已发展成为跨领域、跨行业、跨境内外的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是全球航运业的重要纽带。
“一方面,我们通过开通直达专线,大幅提升物流时效、节约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依托‘丝路海运’统一标准体系,持续推动流程协同,降低制度性成本。”福建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陈志平说。
开行福建通往拉美国家航行时间最短的集装箱单轮航线,时效提升7天以上;“丝路海运”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海铁专线常态化运行,总体成本降低近25%;“丝路海运”海铁联运天天班开行1800多列,通过“一单制”“一箱到底”创新模式,实现24小时点对点直达……论坛发布的《“丝路海运”蓝皮书(2024—2025)》显示,随着“丝路海运”建设成效日益显现,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面对未来供应链与产业链的竞争,陈志平表示,“丝路海运”将不断深化品牌内涵,向上游延伸,加强与新能源、光伏、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企业的战略合作;向下游拓展,深化与海外仓、保税区、产业园的联动,提供报关、退税、金融、配送等一站式海外落地服务。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港航业如何实现从“硬联通”到“软联通”的跨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应推动互联互通向数字化、绿色化的更深层次发展。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表示,港航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把握数字技术畅联港航上下游融合发展的新机遇,开展行业集成创新与合作。
近年来,“丝路海运”在数字化转型上持续发力,开发并上线支线订舱系统,累计处理舱单超10万票,操作箱量超48万标箱;推出“丝路海运”气象导航服务,与近20座港口气象观测站合作,助力航线平均优化率达30%,提升港口船舶通行效率近15%。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届论坛发布的“丝路海运”十大建设成果之一,“丝路海运”打造联通港航贸数据的国际航运综合平台,其中一期平台于2022年上线运行,包含集装箱物流可视化、命名航线监测等功能模块。依托这一平台,“丝路海运”与新加坡PSA、北部湾港等国内外重要港口达成数据共享协议,持续拓宽数据共享场景,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除数字转型外,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和国际海事组织的减排目标给予港航业双重压力,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我国港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本届论坛首次推出“丝路海运”港航绿色评价体系,包括基于大数据的监测模型构建与排放测算、绿色港航评分机制与等级评估方法、绿色评价体系落地推进方案等。“这一评价体系为企业提供科学、标准的数据支撑,帮助企业减少节能成本,有效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沙梅告诉记者。
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林戟表示,应对当前绿色转型要求,还要推广智慧绿色港口解决方案,推动沿线港口开展岸电设施改造,让绿色丝路成为港航贸一体化发展的鲜明标识。
构建参与者都受益的国际合作网络
“当贸易伙伴之间缺乏直接海运连接时,双边出口额平均下降40%。”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与投资司参赞张若思在主题演讲中指出,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已成为影响全球贸易的关键变量。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形势下,“丝路海运”构建起一条稳定的港航贸一体化大通道,致力于重塑一个更高效、更有韧性和更具包容性的区域经济结构。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港口或公司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系统和网络之间的竞争。”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办事处中国区首席代表尤德良认为,“丝路海运”推动的港航贸一体化,不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打造一个参与者都受益的国际合作网络,共享更优质的航线、更可靠的物流服务和更广阔的市场准入。
尤德良告诉记者,波兰最大的港口格但斯克港与厦门远海码头开通了直航,并于2021年加入“丝路海运”联盟。凭借高效的一体化服务,众多制造业、仓储和分拨中心在其周边聚集,格但斯克港也从单纯的物流通道变成新的区域经济枢纽。
“全球32个内陆发展中国家中,有10个在亚洲,它们的地域面积很大,但贸易贡献率较低,这是因为其普遍面临缺乏出海口、基础设施落后、跨境程序复杂等挑战。”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运输司司长任卫民表示,“丝路海运”可为其构建陆海联通节点,推动区域经济协作与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亚太地区更高水平互联互通。
当前,“丝路海运”联盟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港口航运企业,到如今涵盖能源、制造、互联网等多领域,联盟构建起跨界型、综合性港航发展生态圈,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陈志平表示。
(记者:白萱)
□相关新闻
2024年福建港口经济居全国沿海第4位
本报讯(记者 白萱) 9月8日,《2024年度福建省沿海港口经济发展报告》(简称报告)在第七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福建沿海港口经济增加值7568亿元,居全国沿海第4位,占福建省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3%,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24年,福建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7.4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812万标箱,依托港口,形成了冶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建筑、纺织鞋服、石油化工等六大重点港口经济产业集群,呈现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多维发力态势。
从港口经济发展规模来看,福建沿海各市港口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均高于全国海港城市平均水平。其中,泉州市港口经济增加值2121亿元、占全市GDP16.2%,福州市港口经济增加值1996亿元、占全市GDP14%,厦门市港口经济增加值1304亿元、占全市GDP15.2%。
据悉,该报告由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与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联合编制,为各港口城市开展精准对标、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港口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参照。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