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福建省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建省会守好闽江、九龙江,让蓝天白云、清水绿岸常在。九龙江作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它的最大支流——西溪,成功入选第二届“最美家乡河”。
九龙江旧名北溪,相传曾有九龙昼戏于北溪江里,故名九龙江,亦名漳州河。九龙江发源于福建博平岭山脉西北坡孟头村,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汇合,过漳州在厦门港对岸注入台湾海峡。此江上游水流湍急,下游流淌进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的漳州平原,故江宽水稳,可通航。九龙江出海口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当地长期与西太平洋诸多国家保持密切贸易关系,因此,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九龙江出海口。(洪淑珍 摄)
传奇月港兴衰史
在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海澄县(今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西南部、九龙江下游江海汇合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国际贸易商港,它的名字叫月港,亦名月泉港,因此地有“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的独特自然景观而得名;又因其“环临漳而为邑,惟澄最近海”而被称为漳州的“大海门户”,海上交通便利。曾几何时,商船由月港出发,在厦门或金门一带修整后,便“候风开驾”,驶往日本、琉球、台湾地区和东南亚诸国。
月港的出现时间并不久远,虽唐代便有以捕捞为生的疍民在此繁衍生息,但直到明代中后期,此地才发展成我国东南沿海海外交通中心,然而这并不影响月港成为福建“四大古港”之一。据《福建航运史》介绍,从明成化、弘治年间开始,月港已出现大量水手和商人,当地私商航海活动十分频繁,呈现“人烟辐辏,商贾咸集”的繁荣景象。
随着月港对外贸易的愈发繁盛,嘉靖年间,明政府便在此地设置靖海馆,用以统辖海港贸易、征收商税,之后又设立“海澄县”提高其行政管理级别。时至万历年间,出现了以郑氏(郑芝龙)为代表的海商集团,他们“岁入千万计”“田园遍闽粤”“以居奇为大贾”,富可敌国,至此月港的发展达到历史鼎盛时期。据《东西洋考》记载,当时的月港地区“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之皆海供,酬酢之皆夷产”,当时与月港有直接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有40多个,生丝、瓷器、茶叶等中国货物从这里装载上船,分赴东西洋,最终辗转到达美洲及欧洲,同时,番银、番薯、花生、玉米、烟叶等舶来品也大量从月港引入中国。据《月港研究论文集》介绍,明万历年间,月港每年对外贸易总额在白银数百万两以上,可谓“番舶夷商贸”,极其繁荣,堪称福建“小苏杭”。
至于月港因何兴起,史学界众说纷纭,但大致上归于几个原因:首先是曾经在宋、元时期繁盛的泉州港已被淤塞无法通航,加之明朝东南沿海长期遭受“倭患”侵扰,以及当时政府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民间海上经济活动,只允许与明朝有朝贡关系的国家以朝贡形式来中国贸易,并限定特定港口接待特定国家的贡船。比如,福州是琉球朝贡贸易的专设港口,朝贡一般为一年一贡,也有永乐至景泰年间的一年两贡或三贡,或明成化以后的两年一贡,人数只许几百人。这极大抑制了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致使福建港口对外商贸活动重心南移至漳州月港,远离福建的权力中心福州,这样明政府势力鞭长莫及。此外,明代东南沿海工商业快速发展,以及漳泉一带海商集团的崛起,都促成了月港的兴起。
明末清初,月港由盛转衰。从兴起至衰落,月港经历了200年时间,与我国历史上泉州港、广州港、宁波港等其他著名港口相比,可谓非常短暂。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对我国商船“海盗式”的劫掠骚扰,甚至封锁港口,阻断国际贸易航线。另一方面,明末清初,月港一带持续了长达40年之久的军事斗争,此后,清政府又在此地推行“迁界”政策,月港所在的九龙江口一度成为“弃土”,自此月港便逐渐退出海洋贸易的历史舞台。
九龙啸海天,击浪闯两洋。漳州月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起点之一,它创造了古代航运史上空前的经济奇迹和不朽的东方海商文明。如今,前往月港,登临兴建于明万历十年的晏海楼,眺望远方,月港宛如一弯新月形的宝石镶嵌在九龙江岸,只是再难以寻到那些曾经“千帆泊港,海商云集”的码头。
旧时天一总局(上)和今日天一总局(下)。(漳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社会事业管理局 供图)
天一总局誉南洋
在九龙江入海口的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流传村,有一座与周围闽南风格传统民居“格格不入”的奇特欧式巴洛克券廓式小楼,就是这座奇特的建筑“诞生”了比大清邮政局还早创办10多年的中国第一家民间国际邮局——天一总局。
天一总局全称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由旅居菲律宾华侨郭有品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创办。初办时称“天一批郊”,据说“天一”即为“天人合一”,寓意“天下一家”;“批”,是福建和广东闽南、潮汕地区对家书或一般信件的通称;而“郊”是指清代闽台地区的商业贸易组织,一般由几个从事相近贸易的商号组成,大家一般是同乡、同宗、同业,并有着共同的信仰结构,可以说是商业公会、同乡会、神明会、宗亲会的综合体。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名为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
天一总局专为海内外华侨和侨属办理书信投递以及钱币汇兑等服务。明清时期,在漳州月港和厦门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后,许多闽南人通过海外贸易移居东南亚各国,华侨和家乡的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规模也很大。当时,在没有邮局和银行的条件下,华侨与国内的通信都通过专门替侨民捎带钱款信件赚取佣金的“水客”完成,于是,天一总局应运而生。
相传,郭有品极重信誉,刚创办“天一批郊”时,每批银信均由郭有品本人亲自收取、押运。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船遇台风沉没大海,郭有品获救后返乡,变卖田物兑成大银,凭衣袋中仅存的名单款项一 一赔偿。自此,郭有品誉满南洋,深得华侨信赖,华侨银信都愿通过“天一批郊”汇寄。从1880年创办至1928年1月28日停业,历时48年,天一总局是中国邮政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家民间国际邮局,是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
目前,天一总局旧址主要有三楼一园——宛南楼、北楼、陶园楼和花园。旧址建筑规模宏大,闽南传统民居与南洋式建筑交融,红砖、白灰、灰塑、彩绘搭配,包含大量华侨、侨批、邮政、金融及建筑文化元素。2006年,天一总局旧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宴海楼。(陈海山 摄)
福建公铁“双第一”
九龙江口一带地势开阔,与福建内陆丘陵叠嶂的地理环境大不相同,自古以来便是闽粤间的交通要道。据《漳州交通志》载,唐宋以来当地交通得到很大的发展,各驿道原有的泥土路面皆砌石蹬路面,还修建了大批石梁桥。时至清代,便形成了以九龙江口漳州城区为中心的道路网络,这时的道路主要由揭鸿塞古道(西北路)、长泰大路(北路)、江东大路(东路)、漳潮大路(南路)等七条主要驿道组成,在古代漳州的山海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末漳厦一带为“五口通商”前沿,物资运输频繁,人们修筑公路的热情十分高涨。为了修筑公路,漳州龙海一带士绅、商人以入股的方式,创立了福建最早的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始兴汽车股份公司,并在社会上广泛发股认购。最终经测量勘定,确定修筑漳州至浮宫的公路,此线路自漳州南门经石码、海澄而达浮宫,并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动工修筑,次年通车。该路全长33公里,路基宽8至9米,路面铺砂石,被公路史学界认定为福建第一条公路。至此,以漳州城区为中心的公路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向四方延伸。据《漳州公路志》载,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全区共有干线公路31条,总长795公里。
除了福建第一条公路外,在九龙江江口的漳厦一带,还曾建有福建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据《漳州交通志》载,漳州的铁路创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到民国时期,境内共先后建成漳厦铁路(漳州江东桥东端—厦门嵩屿)及漳州轻便铁路(漳州中山桥南端—龙海县程溪圩)。漳厦铁路设嵩屿、海沧、通津、石美和江东古桥等6个车站,由官商合办的“福建铁路公司”管理。漳厦铁路虽号称福建的第一条铁路,但由于清朝政府管理不善以及铁路运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加之民国政府财力吃紧,这条运营了30多年的城际铁路最后难逃弃用的命运。
(陈凌)
今日月港。(郭高翔 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