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指导交通运输规划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铁路行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部署,以《规划纲要》为引领,系统总结铁路发展取得的成就,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铁路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当好先行。
一、铁路发展建设成就显著
“十三五”以来,铁路全力发挥“先行”和“骨干”作用,在路网建设、技术装备、运输服务、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由“追赶”到“领跑”的重大跨越,打造了亮丽的国家名片,谱写了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路网建设创造新纪录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主骨架全面建成,2016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交通圈加速发展。高铁发展引领世界,智能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我国综合国力的飞跃。2019年高铁总里程达到3.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近70%。路网规模再创新高、路网布局更加优化、路网质量大幅提升、枢纽一体化融合更加充分,13.9万公里的铁路网构筑了畅连东西、沟通南北的钢铁脊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铁路保障。
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系列化产品谱系基本形成。智能型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铁路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重载车辆、养护维修检测设备及施工机械装备水平大幅提升。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智能化新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铁路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智能铁路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运营安全服务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铁路科技领域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运输服务呈现新品质
铁路行业着眼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大力推动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输能力、服务品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一票难求”“一车难求”局面得到根本改变。2015—201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年均增长9.6%,货物发送量年
均增长6.9%。高铁成为客运绝对主力,运输组织更加精细化、客运产品更加多样化、客运服务更加信息化、增值服务更加多元化,旅客出行更为方便快捷。货运产品更加市场化,货运服务更加便利化,货运能力大幅提升。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客票“无纸化”、货票“电子化”。运输安全持续稳定,高铁运营安全水平世界领先。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铁路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和部署,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明显,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著。节能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引导体系逐步完善。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运用日益广泛,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应用不断扩大,落后耗能设备淘汰速度加快,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大力推进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绿色长廊、最美高铁纷纷呈现,铁路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
铁路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铁路改革迈出历史性的“关键一步”,“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国铁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市场化逐步走入正轨。铁路运输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铁路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运价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了铁路运输企业自主定价和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机制,增加了运价弹性。铁路投融资模式实现重大创新,铁路发展基金顺利推出,社会资本踊跃投资。
对外合作开创新局面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取得积极成效。铁路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中老铁路标志性工程全线隧道贯通,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开工建设,中巴、中泰铁路合作有序推进。中欧班列正在加快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物流品牌。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等大型装备“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铁路“走出去”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6大洲的100余个国家。实质性深度参与铁路合作组织、国际铁路联盟等国际组织工作,中国铁路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铁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深远
铁路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出行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强力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一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铁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高铁的开通运营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了新引擎、培育了新动能,大幅缩短了区域时空距离,有力促进了国土空间开发,支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极大助推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二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装备制造技术、工程建设技术、运输保障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有力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三是服务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建设扶贫、运输扶贫、定点扶贫、消费扶贫等举措,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铁路保障。充分发挥铁路绿色比较优势,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强化经营管理,着力降本增效,多措并举优化债务结构,深化投融资改革,有效应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现代化铁路网建设极大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流动,增加了沿线城镇居民收入,激发了居民消费新需求。二是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铁路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支撑了产业链供应链向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三是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铁路建设强化了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改变了城市区位格局,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极大促进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
一是推动了交通行业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持续深化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铁路发展质量,促进了综合交通向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方向发展。二是推动了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转变。积极推进铁路与区域发展、城镇化发展、城市交通等规划的深度对接,促进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三是推动了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实施铁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力支撑了交通强国建设。
竭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有效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求。深入实施客运提质计划、复兴号品牌战略等举措,为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提供了坚强铁路运输保障。二是构筑了物流业发展基础。优化运输组织方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宽物流服务领域,有效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三是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总体安全。运输安全及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高效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推动世界铁路创新发展
一是促进了世界铁路技术进步。中国铁路构建的技术创新体系,填补了世界铁路多项技术空白。开展的克服艰险建造条件和复杂运营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解决了世界铁路技术难题。二是促进了世界铁路管理创新。中国铁路的建设管理模式,为世界各国开展铁路建设开辟了新道路。中国铁路安全稳定运营的高铁网,为世界高铁建设运营积累了新经验。三是促进了世界铁路共同繁荣。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为世界铁路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中国铁路全方位“走出去”,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互联互通铁路通道的陆续建设和中欧班列开行规模的不断扩大,构筑了更为顺畅通达的世界铁路运输网络。
三、科学研判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规划纲要》突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引领性,对交通行业未来发展形势作出了科学研判。铁路发展必须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铁路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推动铁路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展望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民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基本实现。
从交通运输形势来看,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仍需完善、各方式统筹融合发展亟待加强、发展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等一些突出问题。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交通运输深刻认识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征要求,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充分发挥交通先行作用,提高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强化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服务网络。
从铁路自身发展来看,我国铁路仍存在短板和差距。一是路网布局不平衡不充分,西部路网覆盖仍显不足,部分通道能力紧张,城际、市域铁路发展滞后。二是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有待提升,融合发展还需加快,多式联运发展缓慢,集疏运体系存在短板。三是铁路“走出去”竞争力有待加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铁路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差距,铁路改革仍需深化。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客观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铁路将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和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开启建设现代化铁路强国的崭新征程。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
未来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铁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铁路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应对铁路发展环境变化、增强铁路发展动力,要求铁路必须发挥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的综合动力,强化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塑造全面发展新优势。
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要求铁路协调发展。支撑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促进东、中、西、东北地区协调发展,要求建设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内畅外连的铁路运输大通道,构建便捷顺畅、衔接高效的现代化铁路网,推动与其他运输方式精准配合、协同推进,强化铁路支撑保障功能。
三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求铁路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求铁路充分发挥绿色环保、集约高效、运力强大、安全性高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铁路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效率与效益,将绿色潜力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注重实现铁路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健全铁路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四是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要求铁路开放发展。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要求我国铁路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强化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化进程,提高中国铁路在世界铁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壮大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
五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求铁路共享发展。顺应人民新期待,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求铁路必须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铁路智能化、品质化、个性化、精细化、多样化发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提升智慧便利水平,增强服务体验,提高联程联运比例和效率,形成品质化客运服务体系。在保证大宗货运的基础上,拓展集装箱、冷链物流、商品汽车、散货快运等货运产品,细分目标市场,精准设计产品,提升货运信息化服务水平,形成安全高效、层次多元、种类丰富、品牌优质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
四、铁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规划纲要》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顶层规划,提出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必然要求铁路着力扬优势、补短板、促融合、提效能,加快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有力支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总体思路更加清晰
《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铁路发展必须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精神内涵,推动构建完善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高效率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以国家重大战略为指引,以“人享其行、物优其流”为导向,扩大路网覆盖,优化路网结构,提升路网质量,提高效率效益。
一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统筹新建与既有、高速与普速协调发展,推进铁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网、优化普速铁路网、发展城际及市域铁路,形成技术先进、便捷高效、持续健康的高速铁路网,构建布局合理、干支协调、优质高效的普速铁路网,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三是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准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扩大中西部地区铁路覆盖,提升东北地区路网质量,优化东部地区路网布局,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工作原则更加精准
《规划纲要》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时代要求,提出了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项工作原则,为铁路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着眼新发展阶段,把握铁路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升铁路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保障能力,推动铁路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提升创新发展水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适度超前规划布局,科学把握标准规模速度,优化网络布局,助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铁路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铁路发展新动能。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铁路共享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体系布局、人口产业分布等因素,充分发挥铁路技术经济比较优势,扩大路网覆盖范围,提升发展质量效率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是坚守安全底线,推动铁路安全发展。安全是铁路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政府安全监管体系,提升铁路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度,强化运输安全及应急保障能力,实现铁路运输持续安全稳定。
四是坚持高效衔接,加快铁路融合发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相关要求,强化与公路、水运、民航、城市轨道交通等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加强与国防、城市、产业、口岸等规划衔接,实现铁路开放融合发展。
五是坚持集约节约,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通道及枢纽资源,引导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实现绿色发展。有序引导大宗货物运输向铁路转移,促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更好发挥铁路骨干运输作用。
总体目标更加明确
《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国家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7万公里(含部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13万公里(含部分市域铁路)。
《规划纲要》对未来我国客货运输需求进行了科学分析研判,指出未来我国旅客出行需求稳步增长,货物运输需求稳中有升。基于国家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政策总体分析,未来铁路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地位还将逐步提升,总体分析,“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铁路仍处于发展的机遇期,路网规模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铁路投产里程分别为2.9万公里和2.5万公里左右,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预计未来15年,平均每个五年投产铁路里程为1.8万公里左右,低于现状水平,与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铁路的需求是契合的。
《规划纲要》提出的2035年路网发展规模目标是基于我国铁路发展现状、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在总结分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铁路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影响铁路网规模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遵循铁路发展规律,把握铁路需求特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科学研判,是对铁路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符合我国铁路发展实际,是科学和可行的。
重点任务更加聚焦
锚定2035年规划目标,推动路网建设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必须按照《规划纲要》重大部署,统筹高速、普速、城际及市域铁路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高效的高速铁路网。建设由“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速铁路衔接的高速铁路网,推动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现省会城市和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高铁通达覆盖、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畅通。一方面,科学有序推进高铁主通道缺失段建设,优化提升沿江、沿海等主通道整体效能,适时推进能力紧张区段的平行线建设,系统提升高铁主通道能力,优化提升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另一方面,在有需求支撑的区域推进高铁连接线、高铁延伸线等区域性高铁建设,更好促进高铁主通道连接,拓展高铁网覆盖通达,扩大高速铁路覆盖面。
二是完善形成覆盖广泛的普速铁路网。建设由若干条纵横普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普速铁路衔接的普速铁路网,连接城区人口20万以上城市、资源富集区、货物主要集散地、主要港口及口岸。进一步优化完善普速铁路干线,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进出新疆、西藏通道建设,优化集装箱、快捷、重载等货运通道网络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以及资源丰富和人口相对密集贫困地区开发性铁路建设。统筹实施既有线扩能改造,不断提高普速铁路网运输能力。构建畅通高效的铁路集疏运系统,加快接入重要港口、规模物流园区和大型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和干线铁路集疏运线建设。
三是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市域铁路网。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城镇化地区统筹规划建设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强化与干线铁路、城市轨道及机场的高效衔接,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大容量、公交化的城市群快速轨道客运系统,打造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的主骨干。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为重点,以其他经济条件良好、运输需求旺盛的城市群为补充,在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其他主要城市间发展城际客运铁路系统,提供通勤商贸服务,打造2小时城际交通圈,着力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在优先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都市圈及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与郊区、周边城镇组团间市域铁路规划建设,提供快速通勤服务,推动形成1小时市域交通圈。
五、铁路高质量发展主题更加突出
《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把握各方式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提出了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新阶段铁路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推动铁路开放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互联互通铁路通道网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铁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铁路口岸及配套设施,强化境内后方通道路网建设,构建互联周边、联通亚欧、辐射“一带一路”的铁路国际运输大通道。加强与其他国家铁路规划建设对接,注重分类施策,推进重点项目共商共建共享。
二是完善国际铁路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和贸易大通道,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积极开辟境外新通道,培育班列区域集结中心。合作建设境外枢纽节点,形成便捷高效的国际铁路联运网络。加强统一品牌建设,提高中欧班列发展质量效益。
三是深化铁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铁路合作组织(铁组)、国际铁路联盟(UIC)等国际组织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主办或参与高水平国际铁路交流活动,加强铁路国际交流互鉴。发挥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境外重点合作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铁路全方位高质量“走出去”。加强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拓展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加强铁路政策、规则、制度、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厚植合作基础,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
四是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与站城及产运融合的铁路客货运枢纽站点,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一体化”。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按照“零距离”换乘要求,打造便捷智慧、集约高效、平安绿色、站城融合的综合客运枢纽。推进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信息互享、安检互信、票制互通、服务一体。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打造高效货运综合枢纽,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促进产业布局相互协调,完善集疏运体系、城市配送体系以及多式联运、高效换装转运等一站式设施功能,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推进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强化铁路快运设备设施、标准技术、服务信息高效衔接。深度挖掘铁路发展新动能,强化与现代化经济体系融合发展。加强“互联网+高铁网”双网融合,加强与沿线城镇、产业、民生等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电子商务、旅游业更好联动发展。
建设人民满意铁路
一是提升铁路创新发展水平。深化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行业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匹配和动态平衡。以“互联网+”及“物联网+”为推动力,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铁路运输服务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升级。激发“铁路+”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实现铁路运输服务立体纵深发展。
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客运服务能力,构建以高铁为主的大容量、高品质、高效率的区际快速客运服务系统。改善站车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提高货运服务能力,形成区际快捷大能力通道。丰富和发展本地快捷物流链、区域大宗物流链、全国快运物流链、全球供应物流链,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铁路货运新产品。发展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的标准化设备设施,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标准和规则。推进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互联网+”智慧物流,降低物流成本,着力建设人民满意铁路。
三是着力打造绿色安全铁路。持续增强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通行能力,提高运输装备的高速化、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水平,打造以低碳为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智能谱系化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科学合理、法治保障、规范自律、综合协同的铁路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铁路安全水平。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铁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铁路行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到铁路建设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铁路各级部门充分履行职责,更好完成各项规划任务。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