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湄洲湾港:一湾好水,一盘棋 _ 媒体视角 _ 省交通运输厅

湄洲湾港:一湾好水,一盘棋
来源:本网 时间:2015-11-13 00:00 浏览量:


湄洲湾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



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  
  东南闽地,背山面海。海中有一个形似仕女眉黛的小渔岛,叫湄洲岛。岛屿与海岸之间,一湾海水碧蓝澄澈,即为湄洲湾。
  湾内水深潮大,不冻不淤,常年风平浪静,素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天然深水良港之美誉。遗憾的是,多年来湄洲湾始终停留在“天然”的状态,港口规划建设几乎一片空白。
  2009年8月,在福建港口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的背景下,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挂牌成立,管辖范围涵盖4个港区10个作业区。面对这张犹如白纸的“湄洲湾港”,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挥斥方遒,开始了对这片岸线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的征程。
  几年后的今天,林立的岸桥、穿梭的巨轮见证着湄洲湾港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更让人期待的是,大产业、大港口、大基地、大家园的宏伟愿景也将随着港口蓝图的绘就在湄洲湾畔梦想成真。——编者
借智借力
推动整体连片开发
  2009年11月的一个傍晚。已过下班时间的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会议室仍然灯火通明,这是该局自8月挂牌以来,召开的第二次务虚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此前多次召开的湄洲湾港口企业调研会,国家级港口、航道专家座谈会的建议意见,尽快拿出湄洲湾港的发展规划。
  经过3、4个月的反复讨论,一次性规划,整体连片开发,发挥规模效益的总体思路得到确认。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将按照“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推进东吴、罗屿、肖厝、莆头四大作业区连片开发,形成“开工建设一批,收储报审一批、策划成熟一批”的递进开发格局。
  从那时起,湄洲湾南北两岸多个泊位同时开工建设的场面便成为湄洲湾港人的独特记忆。但是,在这一片如火如荼推进开发建设的同时,一些多年积累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近年来,来自方方面面的港口企业逐渐看到湄洲湾的发展潜力,这张白纸上已经有了星星点点的港口开发和运营。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港口建设经营呈现多小散乱、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以湄洲湾北岸为例,秀屿港区的秀屿作业区和莆头作业区,东吴港区东吴作业区,均从事大宗散货运输,因分属不同的控股企业,有时为了争夺一个货主拉开价格战,港口服务无从谈起,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这样一种“群雄割据”的局面无疑成为湄洲湾港整体连片开发的掣肘,因此,一场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培育龙头企业的机制变革势在必行。
  经过多年的沟通谈判、资产整合,2014年12月25日,拥有15个泊位、近50亿元资产的新莆田港务集团挂牌成立。湄洲湾北岸的港口资源(除两家央企外)全部整合进入莆田港务集团,基本实现湄洲湾北岸公共码头资源的统一规划、建设、经营,以及不同作业区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
  如今,秀屿港区、东吴港区的功能划分进一步清晰,分别由该集团全资子公司莆田秀屿港口有限公司、福建省莆头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和福建八方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负责连片开发。而从功能定位上,秀屿作业区将建成东南沿海地区进口木材枢纽,拥有华东、华南地区唯一的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及配套设施;莆头作业区已建成福建省堆场面积最大的件杂货码头,规划近800万平方米的堆场;东吴作业区则着力建成最大靠泊20万吨级船,日卸船能力为3万吨以上的码头,成为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大宗货物进出口的最优通道。
  除了运营机制的理顺,对于湄洲湾港这一集中连片开发的超大型项目而言,资金的灵活筹措,也是推动湄洲湾各港区泊位发挥连片效应的一项重要保障。
  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成立之初,依托原福建省港航建设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湄洲湾港的开发建设、岸线收储,同时紧密联合福建交通集团、福建能源集团等大型国企,代表政府统一对湾内港口岸线资源实施整体连片收储性开发。
  按照国家政企分开的相关要求,2014年,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协助完成了福建省港航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省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的剥离。但是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依旧利用这一更高层次的平台推动着辖区岸线的开发收储,形成连片效应。今年以来,已经推动省港航建设发展公司与永荣集团、秀屿投资公司签订石门澳作业区码头项目,与涵江区政府签订涵江作业区码头和港口物流园区项目的投资和开发协议工作。
多式联运
拓展港口辐射空间
  港口的发展潜力不仅取决于码头泊位的吞吐能力,更取决于港口的辐射空间,以此拉动持续不断的货源,而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则是后者的基础保障。
  按照福建省港口的功能定位,湄洲湾港主要从事液体散货和大宗干散货的运输。尤其是湄洲湾北岸干散货运输,如何将动辄上万吨的铁矿石和煤炭运往内陆,运输量大且运价相对较低的铁路运输无疑成为首选。
  目前湄洲湾内已经建成并开始承担海铁联运的铁路主要有两条:向莆铁路东吴支线和漳泉肖铁路。以北岸向莆铁路(南昌向塘—福建莆田)为例,这是一条连接江西和福建两省运量最大、标准最高、最便捷的客货兼顾的国家一级高速铁路干线。而早在在湄洲湾港口规划期间,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便有意识地围绕向莆铁路规划大型深水泊位。目前湄洲湾港东吴港区已建成能够停靠20万吨级的散货码头,罗屿作业区40万吨级散货船码头正加快建设。
  自2013年12月31日向莆铁路通车运营后,湄洲湾北岸港口与江西省等内陆省份的合作逐渐加强,江西铁矿石、煤炭、集装箱、液态化工品等大宗散货由原来的上海、宁波、厦门、广东等进出海通道又新增一条进出通道,江西省出海距离由原来的1000公里缩短至500公里,这对于江西省的电厂和钢铁企业每年4000万吨煤炭、3000万吨铁矿石的消耗无疑带来了重大利好。
  同时,便捷的海铁联运吸引了更多临港企业的入驻:江西省铁路投资集团公司代表江西省政府入股东吴作业区东1号、东2号泊位,作为闽赣合作的第一飞地港项目,同时在秀屿作业区建设江西省海西液化品进出口基地,进口的煤炭可以通过向莆铁路直接送到江西抚洲大唐电厂的厂房。与此同时,福建省港航企业积极谋划到南昌、抚州、长沙等物流聚集的区域建设“无水港”,把港口“搬”到内陆城市,提升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
  据统计,湄洲湾港2014年完成海铁联运324万吨,同比增长12.8%。随着在建湄洲湾北岸疏港铁路罗屿支线、湄洲湾南岸疏港铁路,以及规划待建的长泉铁路、沿海货运铁路、南三龙铁路陆续建成通车,湄洲湾港远距离大宗散货运输能力还将得到显著提升。
  除了海铁联运,湄洲湾港也在积极利用水水联运拓展港口辐射空间。2013年2月份投产的东吴作业区东1—2号泊位,截至目前已完成煤炭吞吐量超过2600万吨,其中水水中转至长江流域、广东占七八成。更具优势的罗屿9—10#40万吨级泊位建成后将进一步巩固、拓展南北市场。公路方面,各港区经疏港港路均可在15分钟内到达福厦高速等后方高速公路网络;中化泉州公司、中海LNG公司等临港企业制成的成品油、天然气由管道直达用户。
  未来,依托更加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湄洲湾港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寻求大宗散货仓储物流集散基地、油品储备中转基地建设的突破,推动发展国际中转及保税仓储业务,努力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同时,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的推介力度,依托逐步建成的大码头和台湾海峡黄金水道,大力发展大宗散货水水中转,不断拓展港口辐射空间。
“五行”齐备
港产城联动发展
  港口、产业、城市,三者互生共荣:港口吸引产业落户,产业带动港口升级,二者共同推动城市发展。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联合石化)坐落在湄洲湾南岸的泉洲泉港区,是一家2007年成立的中外合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其前身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福建第一家炼油厂。记者从相关文献中看到,泉港区当年从福建省40余处备选厂址脱颖而出,其天然的深水泊位、广阔的陆域用地,充足的淡水供给,是最终炼油厂定址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1998年炼油能力400万吨提高到现在1200万吨,从拥有4个泊位其中最大吞吐能力为10万吨,升级到拥有9个泊位最大吞吐能力为30万吨,从一家单纯从事炼油作业的国有炼油厂,到吸引埃特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同时注资,产品涵盖多个炼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合资企业,联合石化的发展壮大演绎着产业—港口互惠互利的“优良传统”。
  而这种优良传统在湄洲湾港进行资源整合、港口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之后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2010年中国石化在惠安落地,规划建设40个吞吐能力达4500万吨的中化系列码头,这一举动更是为湄洲湾南岸的石化产业群壮大了力量。一份来自泉港区政府的报告显示,2014年,位于泉港区已投产的28家石化企业,总投资540亿元,在12.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的产值超过800亿元,初步形成以联合石化炼油乙烯为龙头,以聚丙烯、烧碱等中游项目为延伸,以塑胶、塑料等下游项目为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而其他货物大进大出的福海粮油、国电泉洲热电等一大批临港产业也纷纷落户泉港。据统计,2013年,全区就有141家纳税总收入超100万元的企业,80%以上直接或间接与港口息息相关。这些财政收入,又通过各种方式反哺泉港城市发展:更加便捷的公共设施、更加美丽的城市建设,一座兴业之城正在升级为宜居之城。
  与此同时,放眼湄洲湾北岸,罗屿作业区规划建成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石散货码头,东吴作业区将建成福建省最大的煤炭码头,秀屿作业区拥有福建省首个LNG接卸站及10万吨级LNG码头,大型码头泊位的投产极大增强了湄洲湾地区对大型企业落户的吸引力,神华、国投等大型央企纷纷在湄洲湾安营扎寨,发临港产业:例如,国投将投资建设总吞吐能力近8000万吨的国投湄洲湾煤炭集配中心,用来供应分三期建设装机容量近500万千瓦的湄洲湾电厂,形成煤、电、港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越来越多的实力民企也在此落户。和润集团是浙江一家多元经营的综合性民营企业,其中粮油加工是其一项主要业务,今年与莆田市政府签订合同,将依托东吴作业区1号到3号泊位建设粮油深加工基地:原材料通过航运进口上岸,在港口深加工后,一部分水水中转到我国其他沿海港口,一部分通过进港铁路运往江西。
  几年来,湄洲湾把港口发展与项目落地紧密相连,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加快,湄洲湾沿岸已经成为钢铁产业、木材加工及浆纸产业、油品等石化储运产业、以及LNG为龙头的能源产业、煤化产业等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备的临港产业集中区域,被列入海西制造业“三湾引领”的重要基地之一。湄洲湾港口—产业—城市“三群”联动发展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大产业、大港口、大基地、大家园的愿景指日可待。
  (记者:周晓欧  通讯员:林慰敏  本版图片由 湄洲湾港口管理局 提供)
■局长访谈
加快建设与转型升级同频共振
——对话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局长李擎
  2014—2018年,湄洲湾港航建设计划投资200亿元,吞吐能力达到2亿吨,吞吐量达到1.5亿吨。计划到2018年,运输矿石、煤炭、原油、LNG等货物的超大型船舶均可靠港作业,基本形成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湄洲湾“散、液”核心港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海峡西岸大宗散货枢纽港。
  这是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根据福建省《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年)》制定的具体发展目标。如何实现?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局长李擎向记者描绘了他心中的一幅蓝图。
  “未来五年,基础建设仍是第一位的。”李擎说,“但要抓重点,推进诸如罗屿40万吨码头及相关航道等重点码头和集疏运体系的建设,而目前经济发展不急需的,可以按照规划预留在那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也将不断推动港口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
  李擎告诉记者,未来几年,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将编制完成《湄洲湾港口物流专项规划》,大力推动湄洲湾大宗散货交易中心、液化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莆头、东吴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港口企业的转型,使湄洲湾港从传统码头装卸为主向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方向转变,提升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湄洲湾绿色港口主题评价工作,推进肖厝作业区11号泊位、秀屿作业区码头开展散货粉尘综合治理、莆头作业区码头改进装卸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对全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统筹,形成《绿色港口规划》。
  在李擎看来,在港口发展建设的进程中,有些事情无法实现跨越发展,比如基本建设,必须按照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基础工作。但是有些事情,却可以瞄准行业的最高水平,实现从零到最优的跨越,比如信息化升级改造。
  据了解,2010年年初,交通运输厅将湄洲湾港口局列入港口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截至2014年年底,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实现了一期项目的所有建设内容,实现了网络基础设施、政务管理、业务管理等从无到有的突破。“今年年底,湄洲湾港口管理所有的审批项目都可以实现网上办理。”李擎说,下一步,该局将加快编制《湄洲湾港“十三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启动湄洲湾港口信息化二期工程,建成三维可视化空间信息平台,使其成为推动“十三五”期间港口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好手。
  除了这些硬杠杠的目标,李擎认为,文化是一个单位长远发展的基础。“从2009年建局到现在,机构不断增多,人员也不断扩充,我们需要一个核心文化来凝聚人心。目前我局正在做湄洲湾港口文化建设方案,我相信这对于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他说。
■湄洲湾记忆
数说
  ●截至2014年底,湄洲湾港累计完成港航建设投资近250亿元,从2009年的13.9亿元到2014年的47.7亿元,年均增长28%,占福建港航建设投资的比例从2009年不足20%到目前近50%。
  ●目前,全港共有千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47个,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25个,港口吞吐能力1.17亿吨,可靠泊Q-Flex(21.5万方)LNG船、30万吨级油轮、20万吨级散货船。2014年,港口吞吐量7089万吨,2015年将突破8000万吨,预计2016年实际吞吐量将突破亿吨。
图说
 



秀屿港区 



 肖厝港区



 东吴港区



 
 斗尾港区连片开发场景
参与者说
过去4年,福建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催生了湄洲湾港口迅速崛起:港航建设投资连年增加,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港口面貌实现了从分散无序到集中统一、从各自为政到同湾同政。身在其中,熟悉着港口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及任何变化的细节,体验着这里的人和事以及发展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着成功和奇迹背后的艰辛、坎坷以及未来的梦想。自己从一名港口战线上的新兵慢慢变成了一名老兵,在成长、成熟间,学会了在湄洲湾港口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安全发展中思考、求索和在创造中前行。烙在心里的是湄洲湾的“水”很深、湄洲湾的“路”很宽、湄洲湾的“面”很广。湄洲湾港崛起的圆梦之旅,也正是你我圆梦征程。(东吴港务站站长余贤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