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蓝色港湾龙头昂——从大港口大交通大项目引领看临港产业崛起 _ 媒体视角 _ 省交通运输厅

蓝色港湾龙头昂——从大港口大交通大项目引领看临港产业崛起
来源:本网 时间:2013-05-25 00:00 浏览量:
  港铁联运时代来临
  站在东吴港区码头向前眺望,时常可见巨轮从蔚蓝色的湄洲湾航道缓缓驶过,船头激起阵阵白浪,汽笛响起,惊起海鸥一片。 
  这里是金闪闪的深水优良港湾,港阔水深,不冻不淤。
  莆田因港而生,莆田的优势在港口。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港区建设,港口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东吴港区8个泊位码头正连片开发,气势如虹。东1#、东2#泊位已经建成。今年1月30日,国家交通运输部批准东吴港区东1#、东2#泊位可临时进靠国际航行船舶进行进出口作业。莆头作业区码头陆续兴建与投产。而早在1999年,湄洲湾畔的秀屿港就对外籍船舶正式开放,为国家一类口岸,至今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港口通航。
  高速公路,荔港、城港、涵港、仙港等疏港大道,条条通向港区,湄洲湾畔形成了四通八达立体交通网络。
  今年9月,向莆铁路即将通车,一条全新的连接中西部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港铁联运大通道即将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时代即将来临。
  审时度势,莆田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目光对准了蔚蓝色的广阔大海,全力推进临港产业崛起,大力推进金、木、水、火、土“五行”基地建设。
  5月20日,在东吴港区堆场,煤炭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一辆辆大型货车在排队装煤,源源不断地向码头前方作业区运送。“东吴港区自从2月底正式开通国际航运作业以来,吞吐量发展迅速。向莆铁路开通后,港区发展潜力巨大。”正在装船作业现场的福建八方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副经理郭建新如是说。
  优良的港口、完善的配套、便捷的交通迸发出无穷魅力,吸引了众多央企、外企、民企的目光。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港区,湄洲湾畔风生水起,“五行”基地龙头高昂。
龙头项目带动发展
  距离东吴港区不远处是总投资66亿元、占地2000亩、规模庞大的赛得利(福建)差别化纤维项目,这是著名莆商金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江和回乡投资创办的。
  进入厂区,不由得让人震撼。电厂、污水处理厂、原纺酸车间、CS2回收站等组成的连片建筑群蔚为壮观。驱车绕厂区一周,就得花费不少时间。但见施工区域里,吊车、挖掘机、水泥搅拌车、叉车来回穿梭,水泥工、推砖工、叉车工有序忙碌。
  “目前项目已投资超过20亿元,自备电厂、主厂房相继完工,设备陆续进场安装调试,污水处理厂、废气回收站、仓库、厂区道路等配套设施正在不断完善。”赛得利(福建)差别化纤维项目总经理刘庆山介绍说,为实现6月份带电调试,8月份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明年2月份达到20万吨产能的近期目标,2000多位工人分布在厂区各个施工点紧张作业、奋战不休。
  刘庆山身后是漆成蔚蓝色直插天空高达210米的排气塔,塔上“利民、利国、利业”六个大字分外醒目。
  “排气塔达到120米就已符合行业排放标准,但我们的高达210米,为此多支付了近300万的投资。环保无小事,花再多的钱,我们认为都是值的。”刘庆山说,一期项目总投资35亿元,其中环保单项投入5亿元。在建的厂房设施中,用于环保功能的污水处理厂、给水净化站、循环冷却站、工艺废气处理设施等占工程建设面积近50%。废水再利用率、废气再利用率均达到行业领先先进水平,真正实现低耗能、清洁生产、内循环。
  “我们引进世界先进设备,主要生产无纺布、医用产品、香烟过滤嘴等纤维元素,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40万吨差别化纤维,是世界上年产量最大的单厂。我们可以为落户周边的企业提供生产原材料,激活、带动一个产业链。”展望未来发展,刘庆山意气风发。
  除了家乡情结外,陈江和先生当然也看中了东吴港区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工厂紧靠东吴疏港大道、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离东吴港区仅2.5公里。”刘庆山说,项目达产后,将从东吴港区引   一条输送通道直达厂区,真正实现无缝链接,依托港口优势,把产品辐射东南沿海地区并出口海外市场。
  在东吴4-6号码头港区后方,中沥青(福建)产业园项目选址地,大型挖掘机和运土车川流奔忙,大量的石块、土方经过前期爆破后,被运离现场,昔日的小山头正被现代化的“愚公”一点点移平,未来全国最大的专业沥青产业园正蓄势崛起。
  中沥青(福建)产业园拟投资25亿元,用地约400亩,产业园设计总库容40万吨,年沥青周转量超160万吨。基质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乳化沥青以及重交沥青·····记者在这里学到了不少有关沥青的新名词。北岸发改局有关人员介绍,项目涉及仓储、深加工、物流运输、贸易以及交易中心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环节,将引进国内外知名沥青生产企业,入驻园区。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进去的是木材边角料,吐出来的却是强化地板成品。秀屿国家木材加工示范区内,福人木业强化地板生产车间正上演这一“魔术”。福人木业2010年入驻这里,项目总投资10.2亿元,其中年产21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林板建设项目,投资5.2亿元。目前,强化地板项目已试投产,中纤板主车间土建工程、配套工程等都已基本完成,正进行设备安装。
  人造板企业是木材的消耗大户,木材加工区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材边角料很多,福人公司落户木材加工示范区,不但能解决公司生产原料问题,而且可以借助加工区便捷的交通节省一大笔运费。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向莆铁路真是建到了我们心坎上。”回归创业莆商、海宏木业董事长叶文珍说,这条通往中西部的大通道,激活了莆田的天然良港,打开了莆田的发展腹地。
  对于我市正在大力扶持的木材产业,叶文珍信心百倍。他说,秀屿港既是原木进口试点口岸,又是锯材出口试点口岸,核定的企业原木进口、锯材出口不受配额限制,可以自由进出口。另外,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秀屿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大大节省了木材进出口的手续、时间及成本。
  近年来,随着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已落地企业75家,投产企业46家。随着落地企业的不断增多,园区内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一根原木进园区,所有产品出园区。”   
  与“木”产业一样,其他“五行”产业也在不断延伸、完善。鞍钢冷轧、LNG一体化、丁基橡胶、精细胶粉、冷能空分、国投石门澳产业园区、福建林浆纸一体化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已经逐鹿港湾,绵长的海岸线上,“五行”基地正齐头并进,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风从海上来。直挂云帆济沧海!莆田,这片拥有蓝色港湾的土地,正涌动着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卓晋萍通讯员林胜奕唐群英



赛得利项目建设场景。  本报记者 蔡昊 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