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投资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北岸全力推进项目工程进度
来源:本网
时间:2013-01-21 00:00
浏览量:
本报讯 1月18日,蓝天暖阳下,位于北岸东埔镇赛得利差别化纤维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各大厂房外围脚手架层层叠加,被墨绿色防护网裹得密实,工人们分布在不同施工区域,全力推进工程进度。
据该项目主厂房纺练车间项目经理石针洋介绍,占地2000亩的厂区,仅项目一线工人就有3000多名,目前工程进度原液、纺练、酸站三大主产房和自备电厂已经封顶,机器设备等陆续到场,已进入安装阶段;一、二期工程总体已完成近70%,预计2013年5月底第一条生产线投产,2014年第一季度四条生产线全部达产;下一步,项目部加大机械和人力方面的投入,开足马力冲刺今年计划投资20亿元的目标任务。
开年攻坚宏图展。开发区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实现“主攻789,确保422”的奋斗目标。“7”即: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总投资达119亿元的差别化纤维、妈祖城基础设施项目、东吴港区东吴作业区东2#、4-6#泊位、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一期工程、城港大道二期、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北岸段、东吴港区陆域形成工程三期等七大项目年内竣工;“8”就是要加大前期工作攻坚力度,实现总投资达565亿元的林浆一体化、神华港电一体化、湄洲湾火电厂二期、东南沥青产业园、莆田高新技术园区、罗屿新城、塑料纤维、北岸总部经济区一期等八大项目年内实现实质性开工;“9”就是要加强服务保障力度,力争总投资428亿元的泰盛浆纸一体化、平海湾路堤工程、妈祖城二期、罗屿作业区1-9#通用泊位工程、东吴港区1-3#泊位码头、隆富恒海产品养殖加工基地、新天地商贸城、东吴口岸服务中心、中华民俗文化园等九大项目前期工作有明显的突破。“确保422”,即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亿,增长40%以上,GDP增长20%,财政增长20%。开发区着重从三大方面攻坚克难,全力冲刺目标任务。
主攻港口迈大步。深入项目一线,主动作为,确保东吴港区4-6#码头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主体竣工,国投湄洲湾配煤码头一期和陆域形成三期工程今年年底实现竣工;加强跟踪协调,推动东吴港区1-3#泊位码头尽快恢复建设,继续推进罗屿作业区8-15#码头建设进程;加大前期工作力度,确保开工建设神华港电一体化西6#、西7#与罗屿作业区1-7#泊位码头,进一步凸显港口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完善交通夯基础。完善的交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发区加快推进湄洲湾港口铁路(北岸段)东吴、罗屿支线建设,确保今年9月份与向莆铁路同步实现通车;加大省道201线北岸段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今年第一季度实现通车;加快西埔通港大道、东吴中大道二期、工业路二期等捆绑BT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14年元旦之前实现通车;全力推进新文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确保在今年省委省政府拉练前取得建设成果;加快荔港大道北岸段建设,初步构建起集铁路、公路、水运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
拓展工贸出实招。继续强化“主动服务、及时服务、有效服务”的理念,持续优化临港产业布局,建立五大基地:依托林浆纸一体化等项目,做大浆纸制造基地;依托神华港电一体化等项目,做大能源生产基地;依托东吴物流园区跟罗屿物流园区,做活临港物流基地;依托中海源高新技术园区等项目,做实海洋生物基地;依托妈祖文化体育公园等项目,做大旅游产业基地。同时加大发展贸易型企业的力度,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力争今年营业收入同比翻一番。
作为福建省十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开发区将始终坚持“项目为纲、投资为要”,以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为抓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超千亿投资的临港产业集群,助推港口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城崛起。

图为赛得利项目整体鸟瞰图。
(王雪玉林胜奕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