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莆热力——解析闽赣新引擎(中)
来源:本网
时间:2013-09-26 00:00
浏览量:75
天蓝海阔,巨臂插云天。
东吴码头1#泊位旁,湄洲湾北岸首条疏港铁路支线路基已打好,即将铺轨。年底,首趟货运列车将直抵这里,实现港口铁路货运零对接,开启我省海铁联运新纪元。
湄洲湾——我省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连通向莆铁路——我省连接中部和内陆腹地运量最大、标准最高、最便捷的国家一级快速铁路干线。如果把湄洲湾比作汽车,那么向莆铁路就是引擎,提供最直接的动力。
热度升级——激活千年良港,港口建设迈入快车道,大项目集聚催生临港产业
海西港口群中,湄洲湾港位于中部,居腰腹之地。这里水深岸阔,宜港岸线59.4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多泊位深水良港,1989年即与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一起,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深水中转港,却因交通掣肘沉寂不兴。
一条铁路,可以激活一个港湾。湄洲湾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热度需要升级。
“2008年以前,每5年建成1个码头,近四五年来,几乎每年建成1到2个深水泊位。”从业25年的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副局长陈文雄,见证了向莆铁路建设前后港口开发由慢热到快热的转变。
2008年以前,湄洲湾北岸只有1个万吨级多用途码头,而今已建成64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17个,另有43个在建。过去4年,湄洲湾累计完成港航投资超140亿元;从2009年的13.9亿元到2012年的46.9亿元,年均增长50%;占全省港航投资的比例,2009年不到20%,目前接近50%;形成临港产业带动、整体连片开发和公共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三轮齐驱、快速发展的局面。
9月11日,记者在湄洲湾北岸各港区走访,处处可见大型机械繁忙作业,几个大型码头正在加紧建设。
东吴港区,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正日夜填海造堤,一条1.5公里长的路桥,将海上泊位和陆上堆场连接起来。(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一期完工后,每年可为沿线企业和周边城市供煤1500万吨。全部建成后,年吞吐量可达8000万吨,将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煤炭中转枢纽港,北可接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三通道曹妃甸港、京唐港的下水煤,西可经港口铁路支线对接向莆铁路通达中部内陆,南可辐射广东、广西沿海电厂,东距台中港72海里,可服务台湾临港工业。
随着一批靠泊能力超强、堆存容量巨大的码头的建成投用,到2017年,湄洲湾港口吞吐能力将达2亿吨,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
湄洲湾港口开发的热效应传导到江西,诸多赣企敏锐地捕捉到机遇,抢先布局湄洲湾。江西铁路投资集团公司通过控股福建中原港务公司,建设秀屿石化码头、东吴大型散杂货码头,目前第一个飞地港秀屿码头的8号泊位炸礁疏浚已完工。
伴随港口的大规模开发,中海油、中石化、鞍钢、新加坡金鹰集团等央企、外企纷纷抢滩,大手笔项目纷至沓来,催生海西又一产业高地。
发展临港经济,核心在产业。莆田市抓住契机,提出打造钢铁、木材加工、油品储运、清洁能源和煤化工产业五大基地,构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临港重化能源工业集群,力争2015年临港工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60%以上。
LNG产业园,国内第一个利用LNG冷能的节能环保型示范园,计划投资850亿元,已完成投资235亿元,2015年产值将达300亿元,税收将超过30亿元。
总投资70亿元的赛得利差别化纤维项目,2014年全部达产后,单厂年产量将居世界第一,一年进出港货物流量达100万吨以上。
总投资260亿元的福建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总投资270亿元的泰盛浆纸项目建成达产后,湄洲湾北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浆纸生产基地,年产值可达380亿元,是目前青山纸业产值的22倍、南平纸业产值的26倍。
据了解,目前湄洲湾北岸开工建设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规模以上项目有108个,总投资超过2300亿元。
热力四射——海铁联运带动现代物流发展,内陆借港出海,沿海拓展腹地
大港口的崛起,离不开大物流的支撑。车行于道、货畅其流,才能双向
实现内陆地区借港出海、沿海港口扩展腹地。
构建大物流,关键是在水水联运之外,架起海铁联运大通道,内陆出口货物经铁路运到港口装船,进口货物进港后由铁路转运,全程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实现海上与铁轨之间无缝对接。
全长55.8公里的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分别通往秀屿、东吴、罗屿、国投煤炭码头。4条支线经过具有编组功能的莆田港湾站,将向莆铁路与湄洲湾港口连为一体。莆田港湾站,与向塘枢纽站之间的里程仅547公里,是距离中西部最近的通港铁路枢纽站,设计货运量2020年将达到1486万吨,2030年达到2056万吨。
目前,江西省南昌、赣州两地已开通往上海、深圳等口岸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运输时间24至48个小时,价格优势明显大于公路运输。“向莆铁路是一条更低成本、更便捷的出海通道!”江西省驻闽海西进出口基地办事处常务副主任李利说,以后走向莆铁路,南昌到湄洲湾港口仅500多公里,比到广东、上海的港口缩短了200多公里,运输时间在6小时以内。经测算,货物从南昌走向莆铁路到湄洲湾港区,与经沪昆线到宁波港相比,每吨可节省运费11.88—28.59元。
江西新钢、南钢、萍钢三大钢企每年进口铁矿石超过1000万吨;江西省2012年煤炭消耗总量约6000万吨,其中50%从省外调入,海铁联运市场前景广阔。向莆铁路在江西分别接入两大铁路动脉京九线、沪昆线,海铁联运辐射范围将进一步延伸。
出口型企业热盼海铁联运早日开启。江西泰纳集团公司是抚州市南丰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南丰蜜橘1亿公斤,其中50%出口。公司总经理刘俊平说:“蜜橘主要从深圳口岸出口,每到出口旺季,货柜车就不够用。向莆铁路开通后,可通过莆田口岸直接上船,这是更优化的物流线路。”
向莆铁路的另一端,江西省最大的无水码头——向塘公路铁路枢纽型物流基地,已吸引了众多物流企业热情参与。江西洪甬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计划投资40亿元,建设大型物流项目;福建八方物流、中石油上海欧贝高档润滑油项目等一批大型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进驻。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九江、南昌乃至整个江西的货运中转站,
货物吞吐量可达2000万吨,主要涉及电煤和冷链物流等大宗货物。货物编组能力居全国第二、华东第一的向塘,正着力打造内陆“黄金码头”。
在向莆铁线沿线,内贸物流园区、物流平台借势而起。尤溪县规划建设1.3万亩的商贸物流园,依靠毗邻火车站的优势,已吸引68家物流企业入驻,计划打造成闽中地区最大的物流综合体。南丰县是运输大县,向莆铁路的开通,促进当地建设集货车修理、仓储中转、物流信息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海铁联运是系统工程,需要数十家单位深度协作。9月10日,《关于进一步加强赣闽两省港口经济合作和海铁联运的框架协议》签署,提出加快构建海铁联运物流体系、合力争取政策支持、共同推进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合作长效机制。福建省发展改革委作为海铁联运的总牵头单位,正着手细化、落实协议内容。
向莆铁路,向东,打开一条便捷出海通道;向西,开启一片广阔发展腹地。当龙头港口热起来,腹地龙身动起来,千里向莆线,不仅仅是海铁联运的铁路快线,更是带动港陆互动的发展热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