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角连营唤觉醒——携临港产业突围拓展港城崛起新热土
来源:本网
时间:2014-06-20 00:00
浏览量:
本报记者 朱金山
去年已走过而立之年,因港设市的莆田,迈入了新征程。继往开来,以港兴市,仍是不变的进行曲。
港口年年建,今年特不同。历经多年的奋斗与沉淀,如今,临港一线,由量变引发质变,从港口建设逐步转向运营、管理,诸多全新的课题在破解:
码头、铁路、公路等建成了,如何用好这些设施,当好“桥头堡”,
推进港铁联运,掀起新一轮“走江湖”热潮?
临港后方陆域形成了,怎样加快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壮大临港产业?
各项港口硬件完善了,如何增强运营观念,提升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十又一再出发,市委市政府科学判断:“当前,莆田正处在港口觉醒和临港崛起的关键时期。”强化觉醒意识,临港产业突围成为马年的“重头戏”,追逐蓝色梦想的脚步蹄疾步稳。
港口设施再完善
“百年大港梦,今朝罗屿圆。”6月中旬,记者沿着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罗屿特大桥的临时栈桥走到罗屿岛,看到竖立在海边的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登上罗屿岛的高处俯瞰,陆上,挖掘机、运土车来回穿梭;海上,填海抛堤繁忙作业。至今年5月底,该项目已完成大型沉箱预制35个(共46个),回填出陆域70万平方米。
一方热土呼之欲出!
驻扎岛上已是第5个年头的东埔镇人大主席郭金泰说,目前,罗屿作业区项目的山体爆破、吹砂填海、沉箱安装等有序推进。他们的时间基本都留在了岛上,服务项目建设。
作为湄洲湾港东吴港区的重要一翼,罗屿作业区规划建设15个5-40万吨级大中型干散货泊位,综合吞吐能力1.17亿吨,形成陆域面积4.67平方公里。而罗屿岛原来的大小约为0.8平方公里。
“目前正在全力建设的9#、10#泊位,可停泊40万吨级干散货船舶,计划于2015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该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罗屿作业区建成后,将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集散基地,铁矿石年吞吐量可达亿吨,“单单一个作业区就达到亿吨,这在全国都很少见。”
而在罗屿作业区的不远处,以“煤”为主题的另一个“亿吨”大港也在奋力构筑——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其一期工程于2010年动工,眼下即将投入运营。
前往煤炭码头的途中,远远就可看到一面绵延数公里的蓝色高“墙”,令人震撼,这便是煤炭堆场的挡风网。向海面望去,一道长约1.1公里的引桥向海延伸,皮带机廊道已安装就绪。届时,煤炭将通过这条皮带机廊道,源源不断地输向后方的堆场。
“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分三期建设,一期今年下半年投入运营,煤炭销售量可达2000万吨;三期全部建成后,煤炭销售量可达亿吨,将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配煤、储煤基地。”项目建设方介绍道。
无铁生铁、无煤生煤等“无中生有”传奇,又在我市续写。
与此同时,湄洲湾畔的莆头作业区、东吴作业区、石门澳作业区,兴化湾畔的涵江港,一大批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在奋力完善。截至目前,莆田港口累计完成投资近百亿元,临港产业突围的平台接连搭起。
产业支撑再强化
港口、铁路等建成了,如果货物只是经由我市进行中转,未免将产生“酒肉穿肠过”的尴尬。强化产业支撑,打造临港“金木水火土”五行基地,正是突围之道。
在秀屿木材加工区海宏木业公司,新建的木材仓储配送中心项目在加快推进,19幢仓储厂房已建成12幢,另有7幢在建,木材堆场面积可达3万平方米。“响应市里做大木材进口量的号召,我们公司还新增了20套锯台,已完成安装9套。”该公司总经理顾国平说道。
秀屿木材加工区管委会主任纪志伟说,随着市政府进一步支持该园区产业发展《意见》的出台以及审批权限的下放,园区的活力进一步激发,产业链不断延伸,落户企业增至104家、投产的64家,锯台增至150套。今年,秀屿港的原木进口量力争超过100万立方米。
港兴,业兴。位于秀屿港区的LNG产业园,同样如此。
福建LNG正在新建5#、6#两座储罐,新增容量16万立方米,项目投资20.3亿元。目前,现场正在吹砂填海作业。
自2008年4月成功接卸第一艘LNG船舶以来,福建LNG接收站已安全运营6年,为我省沿海6个地市供应清洁用气达7600多万立方,进口LNG总量突破1280万吨,占中海油全国进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而依托LNG项目,一个包含LNG接收站、LNG储备、燃气发电、冷热电联供、冷能利用、汽车加气、冷链物流等为一体化的产业园在我市临港形成。
走进东吴临港工业园,赛得利差别化纤维项目已投产,其原料及产品进出主要通过东吴港区码头,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同时,其产品将提供给下游的纺织、保洁、医疗、汽车等行业,对整个产业和港口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来到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旁,湄洲湾第二发电厂前期工作在抓紧推进。一期建设2台1000兆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可消耗煤400万吨,共规划建设8台。届时,煤炭一运抵码头,可直接输送到电厂发电,形成“坑口电站”,不仅港口吞吐量上去了,产业也兴起来。
而在兴化湾畔,英博食品工业园、普洛斯物流园等一批重大临港项目选择落户;在石门澳产业园,项目稳步推进;在枫亭,蓝海新材料项目加快突破……一幅港兴业兴、共生共荣、产城联动的图景在铺陈。
运营服务再破题
“随着向莆铁路的开通运营,莆田已成为我们货物出口海外的最便捷通道之一。”5月上旬,我市党政代表团赴赣学习考察期间,江西当地党政领导如是说。
的确,展开地图,莆田是海西“几何中心”和“桥头堡”,而福厦铁路似弦,向莆铁路似箭。如何打好港口这张“牌”、用好向莆这支“箭”,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出招。
机构上创新。今年4月,市港口发展促进委员会正式成立,统筹指导港口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全面工作,统筹指导临港工业布局、重大临港项目的岸线使用等。
政策上扶持。今年5月份,我市推出了促进港口生产发展5条政策措施,支持“海铁联运”、“公水联运”集装箱业务发展,支持大宗散货业务发展,支持货代、物流企业发展。对在江西等投资建设莆田陆地港的,每建成一个给予一次性补贴500万元。
沿线上对接。“君住铁路头,我住铁路尾”,上个月,我市党政代表团到江西与南昌铁路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南昌市、宜春市、抚州市签订了经贸、口岸通关和现代物流等合作协议,推动新一轮“走江湖”。
联运上突破。去年底,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货物试运行,成为我省首条开通运营的港口铁路支线。今年以来,运载煤炭的列车频频从东吴港区发往江西等地。而海运上,继去年东吴港区正式开通国际航线后,今年初,莆头作业区1#泊位也正式开通国际航线。
服务上提升。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单位“自我革命”,关口前移,审批提速,共同营造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
携临港产业突围,吹角连营唤觉醒。站在新三十年发展的起点,面朝大海,天蓝港阔,风起帆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