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临罗屿彩虹起——罗屿特大桥施工现场直击顶风冒浪攻坚急建设
来源:本网
时间:2014-05-09 00:00
浏览量:
海风猎猎,在湄洲湾北岸罗屿特大桥施工现场,硕大的打桩钻头在竖立起的特大钢桶内升升降降,3架50米长的吊装机将巨型吊箱钢板缓缓地垂直放入海平面上。“五一”假期,罗屿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放弃假期,坚守项目一线,攻克难,赶工期,力争项目早日完工。
一座766米长的临时栈桥跨海沿伸,连接起项目工地和罗屿岛。站在栈桥上,海风扑面而来,吹乱了头发。
记者看到,罗屿特大桥依托在栈桥旁搭建,已建成9个墩台身。那么,海上建桥,是如何让一个个桥墩牢固地伫立在海面上?
项目技术负责人王志忠向记者揭开了谜底。原来,除了钢板、水泥等基本材料外,罗屿特大桥的24个墩台身都要经过钻孔和吊箱、桩基等多道工序,根据海底地势高低“量身”打造而成。工人不用潜入海里,每道工序全在平台上依靠机器操作完成。当前施工重点是钻孔和深水吊箱作业,攻坚难点是桥墩所需深度最深,以及面临浪急、风大等环境挑战。
在吊箱作业区,吊机吊起了一块长10米,高7米的吊箱钢模板缓缓地插进已搭好的海面箱基上。由于风大,安放出现难度。站在栈桥上俯看,不禁为工人们捏把汗。此时,栈桥旁的工人们开始通过吊机绳和软梯等工具,灵活自如地上了桥墩,牢牢地依附在边沿上,犹如一个个“蜘蛛侠”。而趴在墩台上的工人则顶着海风和海浪袭击,手脚麻利地将模板衔接处的螺丝旋紧固定好。
项目工地的工人有50多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独自外出打工的,也有大批同乡一起来的,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
从事10年海上钻孔工作的李燕一边检查孔钻抽水情况,一边说,今天的风小于6级,还算小了。海上风大,他们早已习惯了。
李燕和数十名老乡组团从重庆潼南来莆田,每逢下班时,老乡团都会呼朋唤友一起去工地外吃饭,分享生活乐趣。这批重庆老乡团谈起愿望,直言不讳地说,希望大桥尽早竣工,工头多发红包。
罗屿特大桥于2012年4月份开工,全长765.75米,全桥22座桥墩均处于海中,是我市第一座搭建至海岛的跨海便桥,存在很多施工技术难题。该桥是湄洲湾港口铁路罗屿支线的控制性工程,届时火车将开上罗屿岛,为罗屿港口作业区提供良好的集疏运条件,对全面开发罗屿岛、打通进岛货运通道起到关键作用。
截至今年4月,罗屿特大桥施工已完成总量的80%,已施工完成桩基108根,完成桩基总量的96.4%,完成墩台身9个,占墩台身总量的40%。罗屿大桥目前处于抢工期阶段,为确保实现目标,施工方在原设备现有量基础上增加2套阻水围堰,增加一台履带式吊车,增加15名施工人员,采取24小时不间断作业。按照施工计划,罗屿特大桥总体工期在今年7月底全部完成,今年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剩余的60%墩台身。 本报记者 黄凌燕 洪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