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港口:下活开发一盘棋
来源:本网
时间:2012-03-29 00:00

湄洲湾东吴港区东1-2号泊位施工现场。 林圳勇 摄
记者 林圳勇 通讯员 林慰敏
3月初的湄洲湾两岸港区呈现一派大开发、大建设热潮:在秀屿港区莆头作业区,已基本建成的1-2号泊位后方陆域,多台打夯机、装载机、压路机正繁忙而有序地进行道路堆场及港区相关配套设施的施工;在东吴港区东吴作业区,东1-2号泊位已建成,作业现场的门机、卸船机、皮带输送机等设备已安装到位,正进行调试,泊位后方的道路堆场及相关设施已然成型,为本月内试投产做着准备……
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为打造湄洲湾主枢纽港,港口方坚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原则,以港区整体连片开发为主要抓手,着力推进东吴、罗屿、莆头、肖厝等作业区和湄洲湾航道二、三期工程连片开发。
目前,湄洲湾航道二期工程已经完成,四大片区、湄洲湾航道三期全面进入施工阶段,连片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A.
跨区整合结束港区开发杂、散、弱
湄洲湾南北两岸分属泉州、莆田两市。整合前,两岸港口开发建设各自为政,呈现“散兵游勇”式的杂、散、弱开发方式,对建港条件优越的湄洲湾深水岸线集约化开发不利,极不适应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港口的要求。
2009年,福建省将湄洲湾两岸四个港区进行整合,8月正式组合成湄洲湾港,成立了代表福建省政府统一对湄洲湾内港口岸线资源实施整体连片收储性开发的投融资主体——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联合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能源集团等大型国企,加快以公用码头为主的罗屿、肖厝、莆头、东吴四大作业区的整体连片开发,建设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
“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形成区域港口开发建设一盘棋,由一个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管的港口管理局负责辖区内港口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由一个省级开发主体主导推进开发,这对尚未大规模开发的湄洲湾港而言,是一次全局视野的决策。”有关人士认为。
“湄洲湾港成立后,我们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大型港口发展经验,从港区布局、规划上充分考虑对陆域整体连片开发。”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马继列认为,这有利于按港口功能区划、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来建设湄洲湾港,促进港口整体规模效益的发挥。
B.
连片开发大幅降低港口建设成本
作为湄洲湾港积极转变港口建设发展方式的主基调,港口整体连片开发模式已在罗屿作业区8-15#共8个码头、肖厝作业区5-10#共7个多用途码头以及东吴作业区、莆头作业区30多个深水码头同步展开,整个湄洲湾港口呈现大开发、大建设发展格局。
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说,“港口作业区连片开发后,更好地统筹了工程建设,多渠道、多方式控制并降低了港口建设成本。”
据了解,在前期工作上,湄洲湾港通过对工程设计环节的控制,实现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对设计文件的审查,从源头上减低工程造价;鉴于连片开发工程内容和范围较大,通过集中招投标,有效地摊低了工程造价;建设中,充分利用了连片开发项目范围内开采的山体废弃砂土、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建设产生的约4000万方疏浚弃土,解决了四大作业区连片开发回填料需6800万方的实际问题。
“按目前1方海砂类回填料市场价25元、1方山体废弃砂石12元计算,上述两项废弃砂土的利用,可节省10亿元以上资金,而且又不对陆海域造成二次污染,实现了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有关人士还告诉记者,整体连片开发中,开发主体通过港口岸线、陆域等资源收储,对部分中长期规划区域的软土地基采取先堆填后沉降的办法,为以后开发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同时,整体连片开发还可以较好地协调毗邻项目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开发成本。据了解,由于机械设备占码头项目总投资比重较大,连片开发项目码头主体建成后,将不考虑一次性全部配齐港口机械设备,而是根据需要配置设备,投产后再根据港口运营需要和吞吐量完成情况,逐步增加设备,从而减少工程建设期在设备投入方面的资金压力。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据预计,湄洲湾港“十二五”期仅需实际投入约130亿元即可完成规划投资200亿元的建设任务,大大降低了港口建设成本、提高开发成效。
C.
加速实现港内各作业区功能
根据规划,湄洲湾东吴作业区将主要发展煤炭中转储备和成品油储备,罗屿作业区将主要发展矿石散货中转,莆头作业区将主要发展粮食、钢材等通用散杂货以及对台客货滚装等公共综合运输,肖厝作业区则将兼顾件杂货等多用途运输。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实施整体连片开发加速了上述各作业区功能的实现。据了解,连片开发以来,针对与莆头作业区相邻的秀屿作业区部分泊位功能散乱的情况,湄洲湾港对两大作业区码头功能进行有效整合。如,针对秀屿作业区原1#散粮泊位等级仅为5万吨级,不满足散粮船大型化趋势和吞吐量要求的状况,将散粮泊位调整至等级调整为7万吨级的莆头作业区1-2#泊位;将莆头作业区3-8#泊位调整为外贸多用途泊位,11-19#泊位调整为内贸通用泊位;将秀屿作业区装卸的矿建砂石、煤炭、水泥全部调整至东吴港区。
“通过连片开发,部分港区多用途、通用泊位功能得到有效整合,港区专业化水平得到调整、优化和提高。”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负责人如是说。
港口开发加速,加快了湄洲湾沿岸临港产业集聚,形成了港口开发和产业布局良性互动的格局。如今,在湄洲湾沿岸已经形成了石化、能源、造船、木材加工等临港产业集中区域,并被列为福建省“十二五”十大增长区域之一和海西制造业“三湾引领”的重要基地之一。
记者手记:
港区整体连片开发模式值得借鉴
近年来,福建交通运输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战略,加大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力度,整合优化福州—宁德港、加快开发湄洲湾港、巩固提升厦门港,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体系建设。
在建设大港口战略指引下,福建省在整合湄洲湾两岸各港区的同时,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大港口开发经验,进行省级规划、整体连片收储开发,并在港口建设中,根据确定的港口功能定位、临港产业布局,多个作业区集中连片开发,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降低了建设成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同时促进各作业区建设步伐提速,的确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港口开发模式,值得肯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