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雄开万里流,三湾波涌五洲潮。2009年8月2日,湄洲湾港组建成立,沉寂百年的湄洲湾奔涌新的活力。十五年来,湄洲湾港追梦而行、砥砺奋进,在适应船舶大型化、港口专业化、临港工业化中,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一座崭新的亿吨大港屹立东南沿海。
01 连片开发成效明显
以推动核心港区连片开发为重点,全面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建成全国第六个、全省首个40万吨矿石泊位,全省首个利用港口前沿技术建设的、30万吨级离岸深水原油码头等千吨级以上泊位31个,投用全省航道规模等级最高的湄洲湾30万吨级主航道,千吨级以上泊位由整合前的29个增加到今天60个,港口吞吐能力由2843万吨发展到1.57亿吨,可满足40万吨散货船、30万吨级原油船、26.5万立方米Q-MAX型LNG船等全球最大散货船型通航靠泊要求。
02 初级产品加快集聚
以港口为枢纽的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加快完善,港口生产大幅提高,港口吞吐量由2009年的2655万吨发展到今天的1.33亿吨。煤、油、矿、气、粮等初级产品集聚态势形成。2023年进口原油完成2534万吨,占全国5%;煤炭完成5566万吨,占全省37%;铁矿石完成1826万吨,占全省30%;LNG、LPG完成430万吨,占全省87%。
03 区域地位作用提升
通向内陆的兴泉铁路、向莆铁路两大动脉直达码头前沿,以湄洲湾为起点的管道运输里程超过1000公里,较完善的大宗散货运输系统有效保证年港口海铁联运1110万吨、水水中转超2000万吨、管道运输8695万吨,有力支撑江西等内陆地区能源及重工产业发展。2023年对台运输514万吨,其中罗屿铁矿石中转368万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湄洲湾发挥着国内国际双循环衔接的重要作用。
04 绿色智慧加快转型
大宗干散货码头均建设有大型筒仓或防风抑尘网,5家企业防风抑尘网面积合计接近22万平方米。建成10套油气回收系统,实现专业化油品、化工品码头企业全覆盖。石门澳11#泊位等新建码头推行配套散货棚仓。“散改集”运输模式在国投、秀屿探索发展。新建码头全面建设岸电,港作船舶岸电供给率达到100%。移动混配矿、自动化取制样、港机设备远程操作、无人操作逐步应用,无人港区建设提上日程。
回顾过去,我们秉承初心、砥砺奋进;展望未来,我们壮怀激越、铿锵前行。未来,湄洲湾港按照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把握特点优势,坚持错位发展,紧紧围绕港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东南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对台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为统领,做大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做实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做特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打造带动作用明显、产业服务充分、互联互通高效、安全绿色示范的品质港口,奋力谱写交通强省建设湄洲湾港发展新篇章。(办公室 吴定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