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中国交通报:湄洲湾港口安全生产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成效明显
来源:中国交通报 时间:2025-09-11 12:00
 
近日,记者从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简称中心)获悉,截至目前,中心推行的港口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类分级管控体系,已实现辖区企业全覆盖,安全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湄洲湾港作为福建省重要港口枢纽,辖区涵盖港口危货、客运、普货等多类型企业,安全风险点多、面广、复杂程度高,传统“一刀切”监管模式难以满足精准防控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心自2024年年初启动专项攻坚,历经调研摸底、体系搭建、全面验证,于2024年12月正式印发《湄洲湾港口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行分类分级管控。
 
 
 
一、阶段性攻坚治理 筑牢管控基础
 
  据了解,在分类分级管控推行前,中心主要面临3大核心难题:企业风险底数不清,危货、客运、普货企业风险差异大,缺乏统一的风险判定标准;监管资源分配不均,高风险企业监管力度不足,低风险企业存在过度检查问题;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部分企业对自身风险认知模糊,自主防控意识薄弱。
 
  为此,中心组建专项工作组,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分3阶段有序推进。
 
  在分类分级管控推行初期,中心充分开展各地不同级别港口安全生产风险分类分级相关办法调研,对比分析多地实践案例,发现部分办法存在简单以“好、中、差”划分企业等级的问题,难以精准反映企业实际风险。针对这一问题,中心通过走访和交流等方式,与辖区企业及属地港务站沟通管理情况与实际需求,为后续工作明确了“以量化指标替代模糊评价”“明确分级标准以优化监管资源分配”的主要方向。
 
  在此基础上,中心联合第三方专家力量,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规,搭建“分类﹢分级”双重管控框架。先按企业安全风险基础属性确定分类方向,再围绕“人、机、环、管”四大核心要素规划分级指标,明确各环节判定依据与流程,确保制度框架科学合规、贴合港口实际。
 
  为验证办法可行性并补充数据支撑,中心组织第三方专家对湄洲湾港全部港口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排查,深入企业作业现场,核查货种特性、设备状况、人员资质、管理台账等信息,梳理隐患问题345项,形成了涵盖22家港口企业的详细调研报告,并结合调研数据进一步优化分类标准、细化分级指标,形成了《湄洲湾港口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成果,确保管控体系可落地、能实操。
 
 
 
二、构建三维管控体系 推进主动防控
 
  在前期攻坚基础上,中心以“精准化、动态化、差异化”为核心,构建“分类定基底、分级定等级、管控定措施”的三维管控体系,推动安全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按企业安全风险基础属性,我们将辖区企业安全风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分类标准紧贴业务实际。”中心负责人介绍,港口危货企业以货种最高火灾危险性、重大危险源级别、货种毒性/腐蚀性为核心依据;港口客运企业按服务航线、旅客发送量划分,聚焦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其他港口企业根据装卸货种特性,实现普货企业风险差异化归类。
 
  “在分类基础上,中心围绕‘人、机、环、管’四大核心要素,根据企业人员资质、违规行为、设施设备、环保卫生、管理制度等情况,将企业风险从高到低定为Ⅰ、Ⅱ、Ⅲ、Ⅳ四个级别,结合分类结果,利用科学统计方法,将辖区22家港口企业风险划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低四类,分别用红、橙、黄、蓝四色表示。”中心负责人说,根据企业分类分级结果,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将监管资源投向重大、较大类风险企业。
 
  为帮助企业解决风险辨识、隐患判定中的难点问题,中心每年组织第三方港口安全专家,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开展现场指导,同时组织安全管理教育培训,覆盖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推动企业从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防控风险转变。
 
  分类分级管理实施以来,中心实行“抓重点、减干扰”的差异化策略,将低风险企业检查次数由评定前平均每家每年10次降至4次,降幅达60%,在减少生产干扰的同时推动企业自主安全管理;针对较大风险企业,基于“人、机、环、管”四大要素实施“靶向帮扶”,推动其隐患数量同比下降22.5%,实现零安全生产事故,较大风险管控初见成效。
 
  “下一步,中心将继续以分类分级管控为抓手,结合危货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时监测管道压力、温度、流速等关键数据,减少人工检查频次,提升作业安全。同时,我们将开展人员动态考核,有针对性杜绝人员违章。”中心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交通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