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湄洲湾畔,海风猎猎。8月16日,在位于东吴港区的国投湄洲湾第三发电厂2×660兆瓦机组项目建设现场,只见桩机起落、焊花四溅,工程车来回穿梭,300多名建设者挥汗如雨。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成为莆田冲刺“亿吨大港”的生动注脚。
随着岛岸一体发展的序幕拉开,湄洲湾港开发建设合力更强,在港口企业眼中,这是广阔的发展机遇。
国投湄洲湾第三发电厂2×660兆瓦机组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由央企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投建。“我们正全力加快建设进度,预计2027年实现双机组投产。届时,每年将新增约300万吨的煤炭需求,进一步扩大湄洲湾港口吞吐量和储煤基地规模。”国投湄洲湾电力工程管理部经理陈家勇说。
这一项目的落地生根,也牵动着临港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助力强港兴产。上游,煤炭码头与电厂“无缝对接”,畅通“北煤南运”通道;下游,电厂燃煤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直接成为优星欧派环保建材的原料;发电产生的工业余热,将通过管道输送给正在建设的海水提钾项目,成为其稳定热源;就连电厂循环冷却用的深层海水,也会被巧妙利用,提升海水提钾效率。
岛岸一体,项目方看好发展前景。“莆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与莆田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的合作,打造央地合作典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正规划临海的5000米供热管网,构建循环经济热力产业园区。“后续,热电联产综合利用有望覆盖各大中小企业,用于啤酒花加工、食品生产等,可充分满足各类企业的用能需求。”国投湄洲湾电力业务发展部主管林涛说。
“岛岸一体发展注重统筹规划岛岸资源,助力港口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吸引临港产业集聚,将进一步提升港口运营效率。”湄洲经济发展局干部柯锋表示,借助岛岸一体发展,除做强传统港口业务外,还能挖掘海洋潜力,强化项目谋划,推动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海洋渔业等领域融合发展,为港口经济注入新活力。他表示,将以此次湄洲挂牌为契机,主动靠前服务,深入项目一线,确保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
《湄洲湾港总体规划(2020—2035年)》明确,东吴港区布局泊位3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36个,规划吞吐能力超亿吨,是我市打造“亿吨大港”的主阵地。眼下,当地推进码头泊位等项目提速建设。罗屿8号泊位冲刺建设第二个40万吨级码头,罗屿13号7万吨级散货泊位提前完成沉箱安装,罗屿港口14号、15号泊位工程完成首件沉箱安装,为加快项目后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一个个泊位串珠成链,为临港产业打开纵深。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莆田建设“亿吨大港”赋能。
此外,岛岸一体,将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建设吸引更多要素集聚,推动更多项目落户妈祖健康城,助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强港兴产,湄洲潮涌逐浪高。湄洲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运行,从体制机制上强化了岛岸统筹,为港口资源整合、产业协同、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湄洲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合力,全力攻坚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展腹地空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港产城联动,为莆田早日建成“亿吨大港”、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贡献湄洲力量。
来源:湄洲日报 全媒体记者 林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